肝癌靶向药物怎么选?(一)

  • 发布日期:2025-08-06
  • 来源:
  • 发布人:
  • 浏览量:

近几年,晚期肝癌靶向新药研发如雨后春笋,先后多种药物获批,瑞格非尼、仑伐替尼、多纳非尼等各种“尼”,进口的、国产的各种“单抗”,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晚期肝癌生存期也越来越好。

粉墨登场的各种靶向药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朋友因此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在此,结合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不断更新的内容给大家捋一捋。我国继2017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第1版发布以来,于2019、2022、2024年先后进行了3次改版。从中可以看到肝癌靶向治疗药物更新的效率可谓突飞猛进。

肝癌靶向药看似名称繁多,但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以抗血管生成为主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药物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并阻断它的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代表药物就是曾经一线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包括贝伐珠单抗,虽然挂着单抗的名号实际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免疫靶向药也就是常说的PD-1/PD-L1单抗,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肿瘤细胞很狡猾,会利用信号PD-1/PD-L1,伪装成是身体的一部分,欺骗免疫细胞,让免疫细胞识别不出从而不作攻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是通过阻断PD-1/PD-L1,撕开它的伪装,令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免疫靶向治疗也正逐步成为新的肿瘤治疗趋势。 用于肝癌治疗的代表药物如阿替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等。

一线药物的推荐是建立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且指南备注为(证据等级1,推荐A),从2022、2024版指南更新可以看出,晚期肝癌的治疗无疑进入了免疫靶向药时代。且两种不同机制的靶向药物联合成为一线推荐且排名靠前。

临床数据证实联合治疗可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比如信迪利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类似物疗效显著优于索拉非尼组,与索拉非尼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死亡风险下降 43%,疾病进展风险下降 44%。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


  • 上一篇:4种用于脂肪肝治疗的常见祛脂药
  • 下一篇:肝癌靶向药物怎么选?(二)
  • 支持和指导: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字信息与图片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正式依据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晋)-非经营性-2021-0101
    备案信息:晋ICP备18004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