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酶学检查
血清酶学检查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胺酰基转移酶(γ-GT)和胆碱酯酶(CHE)等检查。
1、ALT和AST:是反映肝损伤的重要指标,血清ALT和AST水平越高,说明肝损伤越严重,其中以ALT的反应最直接、最敏感。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其浓度是血清的3000~5000倍,所以只要有轻微的肝细胞损伤就可在血液中反映出来。
AST除了存在于肝脏外,还存在于肾脏、心脏和骨骼肌细胞内,所以,单项AST升高不能说明是肝脏疾病,还需排查其他相关因素。所谓“酶胆分离”,是指在严重肝衰竭的情况下,因为肝细胞大量坏死,细胞内的酶耗竭殆尽,血液中的转氨酶急剧下降,而胆红素显著上升的现象。“酶胆分离”的出现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2、ALP和γ-GT:是反映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ALP和γ-GT主要由胆管和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分泌,经胆道系统排入肠道。如果胆道系统不通畅,出现肝内外胆汁淤积,ALP和γ-GT便可逆流入血,引起血清ALT和γ-GT升高,此时多伴有直接胆红素的升高。长期饮酒者可出现γ-GT单项升高。ALP也来源于骨骼,成人骨骼病变可出现ALP单项升高;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也会出现升高,此属正常生理现象。
3、CHE:是反映肝脏合成能力和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人体内有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特异性胆碱酯酶,另一种是血清胆碱酯酶,又称非特异性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
临床上所检测的是血清胆碱酯酶,半衰期10天左右。血清胆碱酯酶正常值,不同医院因检测方法不同会有差异,不要互相比较。血清胆碱酯酶下降提示肝脏合成功能障碍,下降越多病情越重,持续严重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二、胆红素检查
胆红素检查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检查,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之和为总胆红素。
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衰老死亡的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正常成人每天约有1%的红细胞死亡,释放7.5g血红蛋白,经转换后生成250mg(4275μmol)的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处理,经肝脏代谢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未经处理的称为间接胆红素。对于胆红素的代谢,肝脏具有巨大的代谢功能和代偿能力。
1、间接胆红素升高:当肝细胞出现病变或胆红素产生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时,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2、直接胆红素升高:当肝脏间接胆红素正常,但胆汁排泄受阻时也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胆管结石、胰头肿瘤等。
三、白蛋白和球蛋白检查
白蛋白与球蛋白之和为总蛋白。白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正常成人每天约合成10克白蛋白。所以白蛋白水平反映了肝脏的合成功能,如果肝细胞严重受损可致白蛋白下降。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15~20天,因此反映肝细胞的损伤有明显的滞后性。
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细胞产生,或高或低与人体的感染和免疫状态有关,在评估肝脏功能方面,其意义远不如白蛋白。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白蛋白浓度大于球蛋白的浓度,两者比值为1.5~2.5。当肝细胞严重受损,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时,可出现两者比值的下降,甚至比值倒置(比值<1),此多见于失代偿性肝硬化。
四、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检查
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由肝脏合成并贮存。总胆固醇水平反映肝脏的合成和储备功能,重肝患者如果总胆固醇持续下降提示病情进行性恶化,预后差,低于1.6μmol/L者,病死率高达90%以上。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内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胆酸、鹅脱氧胆酸、熊脱氧胆酸和石胆酸的总称,经胆道排泌,在脂肪的消化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胆汁酸反映肝脏的合成和排泌功能,升高见于急慢性肝脏炎症和胆道排泌障碍。
结语
肝功化验单上的每一个数值都有它的实际意义,反映了肝脏的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但不同的医院,肝功检查项目和组合会有不同,检查项目的取舍也会因患者的病情不同而不同,因而会有“大肝功”“小肝功”,或“肝功1号”“肝功2号”“肝功3号”等各种叫法,这些都是为了便于患者的选择和医生开具化验单方便,由各家医院自己命名。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肝功检查是众多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部分,无论肝功检查项目有多少,都不能作出病因诊断。要对疾病作出全面而正确的诊断分析,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来完成。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