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肝癌新发病例41万,死亡病例39万。肝癌是非常凶险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发病后治愈率低,不到两成的患者能活到 5 年以上。
目前,无论是肝病科还是体检中心,都非常重视肝癌的早期筛查,原因在于早期肝癌常常是一些毫无特点的、没有指向性的表现,在很多癌症或者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初期都会出现,比如:消瘦、浑身没有力气等。大部分临床症状明显的肝癌患者,如出现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消瘦、黄疸、呕血等,此时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明显提高。
01、为什么肝癌小的时候不痛,大了才会痛?
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而肝包膜上是有痛觉神经的。肝癌小的时候在肝脏里生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等到肝癌长到直径约10厘米以上的时候,肝脏体积的增大,使得肝包膜表面的张力越来越大,才会出现疼痛感,并越来越强烈。
02、哪些人需要特别重视肝癌筛查?
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也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1、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2、过度饮酒者;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
4、患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年龄大于40 岁的男性。
03、如何揪出“无声”肝癌?
目前推荐借助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 6 个月进行1次检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增强CT、磁共振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超声检查具有便捷、实时、无创和无放射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其是囊性或实性,初步判断良性或恶性;同时,可以全面筛查肝内或腹腔内其他脏器是否有转移灶、肝内血管及胆管侵犯情况等,辅助判断病灶良恶性。
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血清AFP≥400 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有助于诊断。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