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各类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大量再生结节,从而使肝脏的正常结构和血供遭到破坏,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门脉高压症。
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临床上肝硬化早期(代偿期)由于肝脏功能代偿较强,可无明显症状,且此阶段是可逆的,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肝脏是可以恢复的。
而肝硬化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则因肝脏本身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腹水、门脉高压、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且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发展为肝衰竭或者肝癌,5年病死率达到70%-86%,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早发现和早治疗,是延缓甚至逆转肝硬化进展的关键。
哪些因素会引起肝硬化?
我国大多数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等。
如何诊断肝硬化?
1.肝组织病理学,也就是肝穿刺活检,这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也是判断肝硬化原因以及肝脏损伤程度的金指标。但肝穿刺活检是一项有创检查,存在出血、疼痛等并发症(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很难多次检查,不适用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2.可以通过彩超看脾脏大小,以间接判断是否有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如果肝硬化比较严重,彩超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肝脏表面非常不光滑,有些可呈锯齿样改变,以及门脉高压等,都是可以直接反映出现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3.可以通过查血常规了解血小板的数值,如果血小板低,往往提示有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4.可以通过胃镜查看患者是否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间接判断有没有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5.可以通过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也就是俗称的肝弹性检查(肝弹性成像),它可以确定肝脏的硬度,从而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在这里提醒各位肝友们,在遵医嘱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定期复查。除肝功能、病毒定量检测以外,也要注意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方面的检测,包括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弹性成像等,此外肝组织病理学、血清学标志物等检查也不容忽视,以早期发现疾病进展的出现。
怎么评估和治疗?
肝硬化的评估包括肝脏功能评估,如肝脏储备功能检查(吲哚菁绿试验)、Child-Pugh评分等,还包括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评估。
门脉高压是肝硬化引起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影响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严重程度决定了肝硬化并发症(如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的发生和发展。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检测是国际上公认的反映门静脉压力水平的金指标,能够有效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失代偿以及疾病进展、死亡的风险并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电子胃镜是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评估的金标准,其与HVPG结合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门脉高压严重程度及出血风险。另外,磁控胶囊胃镜技术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风险也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并具有检查舒适度更高的特点。
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两个方面。
➤ 病因治疗是根据造成肝硬化的原因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例如针对乙肝病毒感染采取抗乙肝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病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采用特异性药物治疗等等。
➤ 而针对肝硬化及并发症的治疗则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和精准评估,根据对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HVPG)及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电子胃镜)的评估,采取相应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失代偿风险,延缓肝硬化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获益。
➤ 中医中药在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针对改善肝脏纤维化程度的部分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并已取得良好疗效。
总之,早期发现肝硬化并开展规范化、精准化的评估、监测及预防,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有效延缓肝硬化进展,减少门脉高压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这也有助于降低患者肝癌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