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经常会碰到病人这样提问。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医生当时可能忙,顾不上回答,只是草草地应一句:“不一样就不一样,你好好服药就好”,或者淡淡地回一句:“这不需要解释,你自己想想就可以了”。
你的感觉是这位医生真没耐心,态度真不好,甚至很想到医务处告他一状。其实当医生忙过这一阵子后你再去找他,他一定会给你满意的答复。这不,肝病科的康医生刚查完房,正在和一位病人解答这个问题呢,我们一块去听听康医生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同样都是慢性乙肝,用药会有不同呢?这主要有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医生,一方面来自病人。这就像硬币的两个面,A面和B面,它们是一体的,我们两面都要认识它,只说任何一面都是片面的。”同病房的病人和陪护亲属都围过来认真听着康医生的讲解——
A面:来自医生方面的原因
每个医生的经验积累不同,经历不同,对疾病和药物的认识不同、关注点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处方用药。
疾病方面
在疾病方面,有的医生更关注疾病的起因、当时所造成的损害,有的更关注病情的发展,并发症的发生。比如对于转氨酶升高的病人,除了抗病毒外,有的医生侧重于保肝降酶,以减少肝细胞的进一步损害,开的是五酯类或甘草酸类药物;有的医生侧重于抗肝纤维化治疗,防止肝硬化的形成,开的是水飞蓟类或多烯磷脂类药物。而实际上,保肝降酶与抗肝纤维化并无截然不同,理论是相通的。
药物方面
在药物方面,有的医生更关注疗效,有的医生更关注安全性。
➤ 比如,同样是抗病毒药,有的医生喜欢开恩替卡韦,因为他觉得该药疗效可靠,是非常安全的,长期用药不会像替诺福韦那样可能导致骨、肾损伤,即使病人以后有生育要求,到时再换药也来得及;
有的医生喜欢开替诺福韦,因为他觉得恩替卡韦毕竟存在病毒变异的可能性,而且替诺福韦属于妊娠B级药,孕妇可用,万一病人需要备孕或不小心怀孕了呢?
➤ 有的药物虽然名称不同,但属于同一类药,疗效是一样的。比如,复方甘草酸苷和甘草酸二胺同属于甘草酸类制剂,都具有良好的抗炎、降酶作用;双环醇和五酯胶囊同属于五味子类制剂,都可有效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尽管每个医生的用药习惯会有不同,但治疗原则都是相同的,比如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都会给予抗病毒,需要利胆的都会利胆治疗,需要利尿的都会利尿治疗,只是用药不同而已,不会影响治疗。
思维方面
另外,每个人都存在惰性思维或者说惯性思维,喜欢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医生也不例外,这是需要克服纠正的。大多数情况下,惰性思维对诊断治疗不会有多大影响,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一定差错。所以,当病人有疑问时适当提醒医生是应该的。
正是因为医生在用药上存在差异,所以建议病人在门诊就诊时要固定医生,如果不是特别的原因,不要更换医生。固定医生的好处是,医生从头到尾都了解你的病情,就诊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问诊和检查,保证治疗的延续性;长期的交往也有感情的建立,便于沟通。
B面:来自病人方面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虽然都是慢性乙肝,但千人千面,每个病人的表现会有不同。
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病、并发症、过敏史、婚育史和家族史等等因素导致了同一疾病的千差万别,并因此会有用药上的差异。
➤ 正如上面所述,如果年轻女性她有生育要求,在抗病毒方面医生就会选择替诺福韦,以免对胎儿造成危害。
➤ 如果患者有蛋白尿,提示肾脏可能已有损害,医生就会选择恩替卡韦,而不会选择有潜在肾毒性的替诺福韦。
➤ 同样是乙肝肝硬化,又有失代偿性肝硬化和非失代偿性肝硬化之分:失代偿性肝硬化除了抗病毒,可能还需要利尿、预防出血治疗;而非代偿性肝硬化可能只需要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两者用药是不一样的。
➤ 有慢阻肺、肾脏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等基础病的病人,医生用药时还要考虑到病人身体的承受能力、药物代谢等问题,在药物剂量和品种上都会有调整,所以每个人用药也是不一样的。
➤ 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会把身体里的所有毛病都告诉别人,哪怕是最要好的朋友。比如,对方有乙肝你是知道的,但对方可能还有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是还有腋臭和体癣,这是不会告诉你的。
所以,表面上你觉得两人都是相同的病,但实际上健康状态是不一样的。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