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目前正暴露在6万余种化学品的威胁之中,其中药品和保健品就占据了3万余种,同时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也日益增多。这种广泛的暴露导致了药物性肝损伤和毒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数量持续攀升,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流行趋势。
实际上,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临床医生遇到的急性肝损伤的最主要原因。随着乙肝得到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相关的肝功能衰竭已较为罕见,而许多重症急性肝损伤案例都是由药物性肝损伤引发的,甚至不少肝移植的受体也遭受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困扰,这一问题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直接由药物导致的肝损伤、特异质型肝损伤以及第三种类型的肝损伤。特别是当前肿瘤病例的增多,使得接受靶向免疫治疗的患者数量也大幅增加。国内外都高度重视靶向免疫治疗可能引发的肝损伤,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正因如此,近4-5年来,国际上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共识和指南不断更新。如欧洲肝病学会、亚太地区肝病学会、国际医学理事会、美国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会等都纷纷更新或提出了新的共识和推荐意见,显示出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程度,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提出了更为有效的建议。
然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具有排他性,需要排除其他所有可能的病因,这使得诊断过程常常充满困惑。近30年来,辅助诊断量表(如欧洲的RECAM量表)得到了广泛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2021年11月又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电子化改进量表,进一步推动了临床上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视。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肝损伤的关注日益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在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将取得更好的成果。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