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护奇迹:3针疫苗如何力抗万千病毒?

  • 发布日期:2025-08-13
  • 来源:
  • 发布人:
  • 浏览量:

乙肝疫苗,这一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键手段,自其问世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无数生命,有效遏制了乙肝病毒的肆虐。由于HBV感染在我国十分常见,几乎所有易感人群均需通过预防接种获得免疫力,因此有关乙肝疫苗以下知识的了解与认知十分必要。

乙肝疫苗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对乙型肝炎的研究。1963年,美国科学家布隆伯格在一名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血友病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能与澳大利亚居民血清反应的特异性抗体,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的物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澳抗”实际上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表面抗原(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布隆伯格及其团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乙型肝炎的病毒病因,还提出了通过接种疫苗预防该病的可能性,为乙肝疫苗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1992年起,我国卫生部便建议对所有婴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这一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0-1-6三针基础免疫接种法(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此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我国0~14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迅速下降,乙肝病毒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成就不仅得益于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也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民的积极参与。

乙肝疫苗的分类与研发历程

乙肝疫苗按照应用目的可分为预防性乙肝疫苗和治疗性乙肝疫苗两大类。其中,预防性乙肝疫苗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疫苗类型,它按来源又可分为血源性疫苗、酵母菌疫苗和哺乳动物细胞来源疫苗三类。

血源性疫苗:这是第一代乙肝疫苗,通过从HBV感染者的血清中提纯HBsAg颗粒制成。虽然这种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性和安全性,但由于血液来源有限、价格昂贵,且存在传播其他病原体的风险,因此逐渐被重组乙肝疫苗所替代。

重组乙肝疫苗:这是第二代乙肝疫苗,它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宿主细胞(如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中,通过体外培养增殖并收集提纯其产生的HBsAg制成疫苗。这种疫苗产量高、成本低、免疫原性强,且安全性高,已成为各国主要使用的疫苗类型。

第三代乙肝疫苗:这是近年来研发的新型乙肝疫苗,它在HBsAg的基础上,同时包含前S1和前S2蛋白,旨在进一步提高疫苗的预防效果。然而,由于生产成本高且一般人群对于第二代乙肝疫苗的反应性较好,第三代乙肝疫苗在市场上尚未广泛普及。

乙肝疫苗的互换性与补种策略

关于乙肝疫苗的互换性,目前的研究表明,应用不同厂家品牌的疫苗完成基础免疫系列接种,对安全性和免疫作用无不良影响。

然而,为了确保接种效果,临床一般主张初次接种的成年人群或新生儿尤其是用于母婴阻断的0-1-6三针基础接种,宜尽量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疫苗。

若原有疫苗无法获得或不清楚,可按现可获得乙肝疫苗继续完成后续的接种。

疫苗补种

对于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未知或不确定疫苗接种状态、血清学检查结果无充分免疫应答(抗-HBs<10mIU/ml)等情况的人群,需要进行补种。

补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剂量和接种方案。

例如,对于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μg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对于单纯抗HBc阳性者,建议进行完整的乙肝疫苗系列接种或补种。

需要注意的是,有既往HBV感染(抗HBc和抗HBs均阳性、或HBVDNA阳性、HBeAg阳性、抗-HBe阳性)的患者,即使其抗-HBs滴度偏低,也不需要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关键,其发展历程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与乙肝防控的成效。从血源性到重组,再到包含多种成分的新一代疫苗,乙肝疫苗的改进为乙肝防控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时,疫苗互换性、补种等研究为接种工作提供了指导。

未来,乙肝疫苗将继续在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进乙肝疫苗的普及,为构建健康世界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


  • 上一篇:为什么慢性乙肝的治疗会如此困难?
  • 下一篇: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误区——乙肝携带者不需要治疗
  • 支持和指导: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   
    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字信息与图片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正式依据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晋)-非经营性-2021-0101
    备案信息:晋ICP备1800429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