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正悄然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作为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发的肝脏炎症,丙肝以其高慢性化率和潜在的严重后果,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
我国作为丙肝高流行区,面临着严峻的防控形势。因此,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科普丙肝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为消除丙肝危害、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不同危险人群中HCV感染的基因型有何差异?
李小鹏医生:基因型差异可能受到人群特征、感染途径和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南部地区,HCV的基因6型是主导型,占据了感染病例的37.6%,基因1型在南部地区的比例较低,仅为20.2%。南部地区的HCV感染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毒品进行传播,占比高达80.1%,通过这种途径感染的病例中,主要的基因亚型是6a型,占比达到33.5%;其次是3b型和3a型,分别占23.6%和17.7%。输血途径主要导致基因亚型1b和2a的感染,占比高达60%。
中部地区的情况与南部地区有所不同。所有通过输血途径感染的病例都属于HCV基因亚型1b或2a。而通过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的病例中,主要的基因亚型是1b型,占比高达74.2%;其次是2a型,占16.1%;此外,还出现了3a型、6a型和6n型的感染病例。
总体而言,在有偿献血者、输血或血液透析和母婴传播人群中,1型占大多数;在吸毒人群中,6型占比最多,其次是3型。
HCV基因亚型1b和2a仍然是中国大陆最常见的两个基因亚型,涵盖了我国70%左右的HCV感染,但其比例在过去几年中有所下降,而基因3型和6型的比例有所上升。
对HCV感染的患者进行基因型检测是有必要的吗?
江水清医生: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到治愈,基因型检测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这样呢?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目前进入DAA治疗的时代,抗HCV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因特异型,只对某些基因型的感染者有效;另一类是泛基因型,对多种基因型的感染者均有效,不同方案的治疗费用差异较大,我国基因特异型DAA与泛基因型DAA的价格不同,基因1b型患者选择特异基因型相比泛基因型可节省开支。
其次,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可能对治疗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我们虽有泛基因型DAA,但并不能采取统一治疗模式,即便是泛基因型DAA也需要据基因型调整方案,并非全能。
对于某些难治基因型,例如基因3型患者,如果合并肝硬化,治疗则需要增加利巴韦林或者延长疗程,否则特别容易复发。所以,基因型的检测对我们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能够确保合适方案达到最好疗效,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成功率。
国际指南和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建议在具备检测条件的情况下先检测基因型,后开始抗病毒治疗,这样方能有的放矢,选择一个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HCV患者治疗前需要做哪些评估?
朱理辉医生:治疗丙肝患者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的评估项目包括:
1)丙肝病毒检测:确诊患者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可以通过先检测丙肝病毒抗体,如果丙肝病毒抗体阳性,可进一步完善血清丙肝病毒RNA检测。
2)病毒基因型和亚型检测:患者丙肝病毒RNA检测阳性后,可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检测,因为不同基因型可能对治疗的反应有所不同,比如基因3b型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3)肝功能及肝纤维化评估:包括肝功能血液检查(如ALT、AST、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影像学检查(如肝弹性、超声、CT、MRI)等,评估患者肝脏的功能和病变程度。
4)合并症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以确定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5)药物过敏和耐药情况评估:了解患者对丙肝治疗药物的过敏史和耐药情况,是否使用过干扰素,或者曾经使用过抗病毒治疗药物等,以避免后续抗病毒药物治疗失败。
6)个体化因素评估: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对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调整。
通过以上评估项目,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