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因素
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方法、时间间隔、接种部位及接种次数等,亦与疫苗接种后应答的状态有关。
① 虽然不乏接种<10μg的小剂量同样获得满意抗体应答的研究报告,但剂量偏小,则势必抗原性低、抗-HBs阳转慢,不利于对高危人群的预防。
有人以5、10、20μg三种接种剂量用于353例健康且无抗体者,按照0-1-6接种3针、完毕3个月后检测,发现抗-HBs阳转率及效价与应用剂量呈正相关。
国外有人观察按3、5、20μg三种剂量,按0-1-6程序接种完毕1个月后检查也发现,抗体应答低下率分别为9.1%、6.5%、0。
② 接种方法亦影响疫苗应答,目前认为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国外有人以相同剂量做皮下与肌肉注射对照,接种完毕半年后,肌肉注射抗体的效价较皮下高10倍之多。
③ 接种时间间隔:我国目前普遍采用者为0-1-6间隔,WHO亦推荐0-1-2个月的免疫方案,但最好在第12个月加强一针。
国外也曾有研究认为,在青少年中,0-1-12的间隔可能更为可取,诱导产生的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研究者发现,抗-HBs的滴度主要取决于第2针和第3针之间的时间间隔。
对高危人群追加一次,即0-1-2-12四个间隔,全程4针的免疫程序效果最佳。
④ 接种部位:目前认为以上臂三角肌最佳,臀部效果较差。有人以20μg按0-1-6程序分三角肌、深臀部、浅臀部3组,观察全程接种2月后,抗体低应答率分别为6.7%、17.3%和27.6%。
国外有人做CT扫描显示,如果用2.54mm的针头臀部注射,有85%的男性和95%的女性注入到脂肪层,因脂肪层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药物吸收较慢,影响了药物与巨噬细胞的接触,抗原信息难以及时提供给免疫活性细胞,加上疫苗在脂肪中存留过久,可因酶促作用而变性失活。
而新生儿、婴幼儿因皮下脂肪较薄,可采取大腿外侧皮下注射,有血友病者亦不可肌肉注射,以防血肿形成。
⑤ 接种次数:抗体效价可随接种次数递增而增高,有人研究发现,20μg接种1针后25.7%抗体阳转,第2/3针后分别为45.7%和91.9%,这也是低应答者增加接种次数的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