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回放
林先生刚刚步入中年,生活中除了偶然喝点小酒几无其它不良嗜好。3年前体检发现ALT偏高,在62U/L,做了乙肝五项,抗-HBs已经阳性,说明产生了抗体,彩超提示轻度脂肪肝,甲、丙、戊病毒指标全部正常。
隔了一个月复查,ALT依然在58U/ml,医师按照酒精性肝病和脂肪肝建议他减肥控脂、戒酒。然而几个月过去,ALT依然在正常值以上的低水平徘徊,持续异常。后来去了多家大医院就诊检查,甚至做了肝活检,也未能明确病因。
上个月拿着厚厚的一大摞检查单来到门诊,经过一番交流,得知他夫人是一个资深的乙肝病友,正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中。他自己一共做了三次乙肝五项,其中,第一次是单项抗-HBs阳性,后面的两次为抗-HBs和抗-HBc阳性,一年前做了肝活检,病理报告为一般的肝细胞炎症改变。
最近一次肝功能检查是2个月前的,单项ALT升高,为80U/L。我为他查了肝脏弹性瞬时成像发现肝硬度也偏高,达8.9Kpa,乙肝五项依然是2,5项阳性(抗-HBs和抗-HBc),同时检查了HBV DNA载量,一看数据竟然达到了9800IU/ml。
慎重起见,说服林先生再次做了高精的HBV DNA定量,结果仍然达到10.8×105IU/ml。按照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仅仅2周复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就全部恢复了正常。久违的笑容再次回到了林先生的脸上。
HBV感染在我国近年依然位居肝功能异常患者病因首位,其感染途径主要为母婴的垂直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
长期密切的生活接触,能否造成乙肝病毒传播,目前虽无确切数据支持而有一定争议,但有许多临床观察统计显示,HBV的阳性检出率在成年配偶一方阳性的伴侣中,明显高于普通成年人群。
刘先生即可能因此中招,只是已经产生了抗体,迷惑了人们。
既然有了抗体,说明身体内已经产生了对HBV的抵抗力,为什么会还有HBV活动呢?和林先生一样怀有这个疑问的人不在少数。这就引发了近年逐渐受到重视的一个新问题——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什么是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OBI是一种颇为特殊的HBV感染方式,指乙肝五项检测通常HBsAg为阴性,但肝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为阳性,HBV DNA复制较慢,但会持续引起肝细胞的损害,虽然程度较轻,有时候肝功能检查可能在正常范围,产生的肝炎仍然可以进展,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展。
此种感染者通常会出现抗-HBc/抗-HBe与抗-HBs单项或同时阳性,有的人抗-HBs水平可能很高,被误认为对HBV抵抗能力极强,一旦出现肝功能问题,HBV感染的诊断首先被排除,以至于像林先生那样,在各个医院辗转就医,即使做了肝活检,不加做HBV DNA,也难以发现乙肝的蛛丝马迹,长期得不到确诊。
还有20%的人血清乙肝五项标志物可以全部阴性,因此具有非常大的潜隐性和未知性。
传统HBV感染的诊断均通过检测乙肝五项,发现HBsAg阳性而确定。随着PCR检测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进行抗HBV治疗后HBsAg转阴,但在肝组织或血清中仍可检出HBV DNA,由于感染者血清表面抗原为阴性,容易被漏诊,因此称为OBI。
OBI流行情况
研究发现,在HBV较低流行的法国,OBI的检出率为1.2%,所有OBI均检出抗-HBc阳性。认为HBV的高感染流行率是OBI存在的基础。
我国目前依然为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且存在较大比例的HBV易感染人群,1~59岁人群中的总体单抗-HBc阳性率为34.1%。
据报道,我国单抗-HBc人群中,OBI的流行率高达33.3%,显著高于阴性人群的7.6%。献血者OBI发生率约为0.094%近年来,随着HBV DNA检测灵敏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OBI被发现和重视。
OBI危害
OBI不仅可以造成临床诊断失误,与之相关的持续性的轻微的肝细胞炎症坏死,可导致慢性肝病进展,长期积累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在免疫功能下降或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可能导致OBI患者HBV的复燃。而且,OBI患者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
总之,OBI是HBV变“聪明”后的一种生存与致病方式,由于普通的乙肝五项检测通常为HBsAg阴性,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抗-HBc阳性和(或)抗-HBs阳性,具有极大的隐匿性和欺骗性,常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别的肝病。
若出现慢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腹胀等,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升高,尚能够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结合患者既往HBV感染、甚至慢性乙型肝炎史或密切接触情况,可能在早期及时被专科医生甄别出来。若为乙肝五项持续阴性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而未出现异常时,则对健康的威胁更大。
对长期的肝功能波动而原因未明者,需警惕OBI存在之可能,及时检测HBV DNA即可确定有否OBI。如既往为治愈的乙型肝炎患者,HBsAg已转阴,亦需定期HBV DNA水平,排除存在OBI的可能。
为什么会出现OBI
OBI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HBV DNA低水平复制
临床OBI常见于急性HBV感染恢复后和CHB自发或使用抗病毒药物后,血清HBV DNA一般低于105IU/ml。
② 病毒S区或前S区变异
HBV是DNA病毒,其复制过程中缺乏校正,十分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病毒的S区或前S区变异,这些区域的基因突变后改变了HBsAg的抗原性,导致HBsAg不能被目前的方法检出。
但此时S区域的“α”决定子和抗-HBs显性B细胞抗原簇仍可循环产生抗-HBs,此时抗-HBs已不能对抗发生变异后的HBV,导致OBI。
③ HBV免疫复合物
在急性肝炎早期,HBV可以呈自由体或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在HBsAg转向抗-HBs后就转化为免疫复合物为主,此时血清中可检测到HBV DNA与抗-HBs形式的免疫复合物,出现OBI。
④ HBV整合
HBV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也可导致HBsAg表达的改变和HBsAg阴性。临床可在OBI患者中检测到整合型HBV DNA,发生整合后可导致HBV DNA序列重排,引起HBsAg表达的改变。
目前认为,HBV DNA的高整合率与HBV感染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⑤ 宿主免疫应答异常
HBV感染的转归取决于病毒复制和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终止HBV DNA复制的主要机制。
HBV生活周期中产生的共价闭合环状DNA作为附加体存在于细胞核中,仍然可作为与OBI有关的分子基础以及基因转录的模板。
⑥ 其他病毒感染的干扰
对合并OBI的丙型肝炎进行抗HCV治疗时,随着其复制被抑制,HBV DNA载量可能增加或阳转。
乙、丙混合感染者肝细胞中HBV DNA水平低于单纯HBV感染的肝细胞,混合感染时存在病毒之间的相互干扰、抑制,血清HBsAg表达通常被延迟,且水平相对较低、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可能与HCV核心蛋白抑制HBV相关。
感染血吸虫也能抑制肝实质细胞HBV DNA的复制。另外,长期饮酒可以降低HBV DNA的表达。
⑦ 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质量
血清HBV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水平低于该试剂盒检测的灵敏度时,HBsAg等血清学指标常会漏检。OBI的形成机制众多,目前认为其形成并非单一因素,而是HBV和人体相互作用引起。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