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怎么传播的?
目前已确认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个传播途径的具体情况和阻断方法。
01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通俗地讲,就是孕妈妈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出生的宝宝。在我国,母婴传播占30% - 50%,多发生在宝宝出生的时候,通过乙肝病毒阳性妈妈的血液和体液传染。
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病毒DNA(HBV DNA)数量多的孕妇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目前,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准妈妈在妊娠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通过对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可阻断绝大多数的母婴传播。
我国对HBsAg阳性妈妈的新生儿已全面推广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措施,阻断成功率超过90%以上。
02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指带有乙肝病毒DNA的患者血液,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如注射毒品)、扎针等途径进入正常人的体内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和乙肝病毒DNA筛查,并采取了安全注射措施,经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乙肝病毒已较少发生。此外,乙肝病毒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这种传播途径本质上也是血液传播,比如用消毒不彻底的器械进行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有可能出血的情况,也可以引起乙肝病毒感染。
那被蚊子咬了,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属于血液传播吗?
目前,还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包括蚊和臭虫等进行传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担心叮咬了乙肝患者的蚊子等吸血昆虫会通过叮咬正常人而传染乙肝病毒。
03 性接触传播
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男男同性恋者,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高。
另外,如果夫妻中有一人是慢性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按规范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1~2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以确保获得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
因此,夫妻间即使一方有乙肝,另一方也不需要过度担心,因为在有保护性抗体或者有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被传染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文章来源:肝胆相照互联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