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和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不同类别药物的易感性不同。例如,丙戊酸钠易引起婴幼儿及儿童肝损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丙硫氧嘧啶更易对儿童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肝损伤;而有些药物如异烟肼、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更易对老年人造成肝损伤。
2.女性。女性更容易发生米诺环素、甲基巴等药物所致的肝损害。
3.糖尿病患者。一些特定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抗结核药物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肝损伤的危险性增加。
4.饮酒者。酗酒会导致乙酰氨基酚、甲氨蝶呤、异烟肼等药物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
5.服用多种药物者。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肝损害的危险性增加。
有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在验血时发现肝脏生化指标异常。有的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轻微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全身皮肤发黄,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更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腹水、昏迷等肝功能衰竭状况。值得注意的是,从开始用药到出现药物性肝损害之间的间隔(潜伏期)差异很大,可短至数天,一般数周,但有的长达一年。
大多数患者为急性肝损害,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肝损害,肝功能在停药3个月到3年内恢复。少数患者病情迁延,可能会出现胆管消失、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等。还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需要进行肝移植,否则会导致死亡。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及时停用疑似导致肝损伤药物后,约95%患者可自行改善甚至痊愈。对于转氨酶明显升高5倍以上而且伴有黄疸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应用降酶、退黄药物。对出现肝性脑病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肝功能衰竭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总之,很多种药物(包括化学药、生物药及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都有可能导致肝损害。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好办法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避免盲目信赖、过分依赖保健品和营养品。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最重要的是及时停用可疑药物,而且最好不要再服用该药物。